面对人生的种种不确定性,我们该怎么做?|《一如既往》
Overview
面对人生的种种不确定性,我们该怎么做?|《一如既往》
分享和解读一本很有启发性的书《一如既往》
引言
亚马逊公司创始人贝佐斯曾说,人们经常问他未来10年会发生哪些变化。“但是几乎没有人问过我:‘未来10年里有什么事情不会改变?’我认为,这才是更重要的问题。”亚马逊的策略和规划,都会基于未来不会改变的事情,比如人们对物美价廉的需求。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人们都渴望能够预测未来,远离一切不确定性,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与其费尽心思预测未来的变化,还不如关注永恒不变的人性。面对变化,我们应该学会寻找到那些永恒的真理和不变的规律,以便在动荡中立稳脚跟。
无论穿越到500年前还是500年后,你都会发现:人们一如既往地深陷贪婪和恐惧之中难以自拔。人们一如既往地被风险、嫉妒、种族认同等问题困扰。人们一如既往地高傲自大、目光短浅。人们一如既往地追寻幸福生活的秘诀,以及根本不存在的确定性。人类的行为一如既往,从未改变。
接下来,根据书中有关不确定性的话题,解读书中提到的几条原则。
未来是无法预测的
1933年2月15日,美国当选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正与民众交流。然而,隐在人群中的一名砌砖工赞加拉试图枪杀罗斯福。混乱中他开了五枪,其中一枪击中了芝加哥市长安东·瑟马克,导致其不幸身亡。而罗斯福则毫发无伤,顺利于两周后宣誓就职。如果赞加拉成功,接替罗斯福的将是副总统候选人加纳。加纳坚决反对罗斯福后来的“新政”。
如果枪击成功,这些政策可能就从未实施过。但罗斯福新政积极地缓解了1929年美国大萧条的影响,重塑了美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虽然其成效在当时备受争议,但许多政策奠定了现代福利国家的基础。社会保障制度、银行存款保险和金融监管等成果至今仍在影响着美国经济与社会结构。一次偏离的子弹就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假如今年特朗普在宾夕法尼亚州集会演讲时被成功击杀,则必定会对未来几年美国以及全球政治格局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一个直接的已经显现的影响是对当前胶着的俄乌战争。
类似的事件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就足以让原本的发展轨迹朝着截然不同的方向演变。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隐藏着无比复杂的因果链条,事物的发展总是充满了不可预测性。
这提醒我们,**不要过于依赖和迷信于对未来的预测,未来从来不是简单趋势的延续,**我们无法完全洞悉事件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敢于想象——无论今天的世界看起来多么稳定多么熟悉,到了明天,一切都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变为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真正的风险来自意外
2001年9月11日早晨,在恐怖分子对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发动袭击前的几分钟,当地某广播电视台开始播报:“早上好!现在是早上8点,温度为18摄氏度。今天是9月11日,星期二……今天是美好的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怡人……”但是,没人能够预料到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所谓风险,就是你认为已经考虑周全,而实际被遗漏的东西。
911恐怖袭击、突发的疫情、局部的战争冲突等等,他们都是影响世界的重大事件,然而在他们发生之前,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够预判到。往往这种无人知晓的意外会带来严重的风险,如果知道最大的风险是什么,就一定会加强防范;加强防范,风险自然就会降低。但人们无法防范未知的风险,正因如此,意外可能在任何时刻发生,永远无法被人类控制,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太有限了。
你无法为没有预想到的事情做好准备。你越觉得自己考虑得周全,当意外发生时,你所遭受的冲击就越大。
面对未知,我们能做什么?
第一,面对可预见的风险,尽管我们无法准确预测风险何时何地会发生,但仍需做好风险终将到来的准备。这意味着要为最坏的情况做打算,做好准备工作比精确预测更为重要。
第二,接受这个现实,未知风险是不可预测的。**无论我们准备得多么周全,都要为突发情况留出足够的余地。**例如,在评估债务承担能力时,实际能承受的额度通常比预期的要少。因此,准备工作必须有弹性,以应对无法预见的风险。
稳定中蕴藏危机
在20世纪60年代,科技飞速发展,经济学家也力图消除经济衰退的因素。然而,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提出了一个开创性的理论——“金融不稳定假说”,认为完全消除经济衰退是无法实现的。明斯基的理论没有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基于对人类心理过程的观察。他认为,当经济稳定时,人们往往变得过于乐观,并因此增加负债。然而,这种乐观情绪和负债的增加反而会使经济变得不稳定。因此,明斯基的核心观点是:稳定本身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在物理学中,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这样的: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我认为这二者有一定的相似性:不稳定是永恒的,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不稳定状态中截取的短暂片段而已。
21世纪以来,人类在医学和疫情防御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人们曾在过去五十年内从未经历过大范围的疫情。这种长期的稳定让人们习以为常,逐渐放松了警惕。然而,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让所有人措手不及。过去的美好和稳定时光掩盖了潜在的威胁,使人们忽视了流行病学家多年来的警告。许多人甚至认为传染病只是历史故事,与现代社会无关。当风险真正降临时,这种自满和松懈让世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正如美国国家卫生官员协会首席执行官洛里·弗里曼所说:“公共卫生的成功反而让它成了预算削减的目标。”
在稳定中,人们应警惕过度乐观,保持清晰的风险意识,认识到稳定并不等于安全。避免因表面的平静而掉以轻心。同时,也不要对不稳定过度恐惧,因为不稳定并不意味着崩溃。
微小的变化日积月累会带来巨变
大多数灾难来自一系列微小的风险,它们小到容易被人们忽略,最终却酿成大祸。同理,大多数伟大的成就也来自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它们不断叠加,创造了意想不到的成果。
耶鲁大学曾进行过一项研究,发现肥胖人群的主要原因并非正餐过量,而是每天吃太多零食。类似地,许多看似不起眼的日常习惯在不断积累后,往往带来巨大影响。例如,现代人普遍感到时间不够用,常常熬夜才能完成计划,但却在不经意间被短视频等琐碎事情占据,最终消耗了大量时间。
相反,技能和才能的提升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实现的,比如定期锻炼、健康饮食和持续学习。虽然在短期内看不到显著效果,但只要能够长期坚持下去,最终的结果必定是惊人的。这种复利效应也是大自然蓬勃发展的核心原因之一。进化本身就是复利效应的体现,从单细胞生物到丰富多样的物种,地球上的生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而人类也在不断积累与发展中,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造出如今的强大科学技术。
物理学家艾伯特·巴特利特说过:“人类最大的弱点就是无法理解指数函数。”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原本是一个银行家,深知复利效应的力量。正是凭借对微小行动的坚持,利用一个不起眼的雕刻小锤,经过几十年的日积月累,最终挖出了一个巨大的通道,成功逃脱。奇迹的发生靠的就是持久的日积月累。
然而,尽管这一原理看似简单,能够坚持长期行动的人却寥寥无几。就像投资一样,大多数人更关注如何迅速获得回报,如何避免任何损失。因为复利效应实际上是在与人性中深藏的贪婪、恐惧和急功近利的心理作斗争,这些本能深深地刻在我们基因里。
取得进步,需要同时乐观与悲观
最佳的理财计划是悲观地储蓄,乐观地投资。既相信明天会更好,又能认识到现实世界充满挫折、失落、意外与动荡。乐观地梦想,悲观的计划。
比尔·盖茨在19岁时辍学创业,立志让每个家庭和办公桌上都有一台计算机,他对自己能力的高度的乐观和自信。微软的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描述盖茨时提到,他聪明、好胜且执着。然而,盖茨也展现出另一面偏执的特质,他始终坚持在公司账上保留足够现金,确保没有营业收入的情况下能维持12个月的运营。盖茨曾表示,科技快速变化,任何公司都无法预测下一年是否有收入,自己的悲观看法反而帮助他维持了公司的稳定,这也成为他长期乐观主义的基础。
盖茨似乎明白一个道理:只有足够悲观,才能维系眼前的生存,才有机会成为长期的乐观主义者。
总结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无法预见每一次变化,也无法控制所有的风险。然而,正如本书所揭示的,**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人性的恒常,意识到不确定性始终存在。**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韧性。通过微小的积累与耐心、保持充分的准备,以及在乐观与悲观之间找到平衡,我们能够在动荡中稳步前行。未来依然充满挑战,只有深刻理解并适应这些人生中的不确定性,我们才能真正具备在复杂世界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迎接每一个新机遇。